花花公子品牌故事详解
作者:unibrand 发布时间:2017-10-23


Playboy花花公子,恐怕对于80、90后来说是很陌生的,他们也许是从父辈身上穿的衣服,手里拿着的包知道这个是服装服饰品牌,不知这是一个国际著名的文化品牌。这不奇怪,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的时候,他们还没出生呢。而对于60、70后来说,他们正是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《Playboy花花公子》了解西方的性文化和流行文化。在那个时代《花花公子》与Beatles、迈克尔杰克逊、麦当劳、可口可乐、苹果、耐克、好莱坞电影有着同样的地位,代表着西方的商业和文化,而如今60、70后对《花花公子》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了。《花花公子》对于中国人来说始终有一种神秘感,除了它与情色有关以外,主要是它从来就没有登陆过中国。
花花公子品牌logo(右图)

愚蠢的百度百科不知道又是从哪里拷贝过来的信息,也把花花公子定义成服装品牌,乱七八糟、断章取义的内容完全没有参考性,今天我就给花花公子立个小传,揭开这个谜,还原这个情色帝国的正史。

1953年,27岁的插画师休·赫夫纳从45位债主手里借来的8000美元在芝加哥创办了《花花公子》,第一期就出手不凡,封面和内页刊登了大明星玛丽莲·梦露的裸照,卖出了53,991本,梦露也因为这个封面女郎的身份增加了知名度。随后《花花公子》成为了刊登大尺度裸体、性话题、倡导享受生活的男性杂志。


 二战以后的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,美国人开始崇尚享乐主义,消费主义成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,《花花公子》的情色主张、享乐主义、玩世不恭的个性迎合了这样的时代背景,迅速成为主流媒体,花花公子、兔女郎以及兔子商标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。

60、70年代,越南战争中《花花公子》成为美国大兵的军需品,“兔女郎”成为士兵床前、梦中的情人。同时,越战把美国拖下泥潭,美国婴儿潮的一代成年后成为民权、反战运动的主角,他们高喊“要做爱、不要作战”,《花花公子》成为他们的宣传武器。性解放、女权运动又成为《花花公子》的支持者。《花花公子》 甚至成为美苏冷战两大阵营价值观较量的武器,这一切都不得不让《花花公子》走向巅峰。70年代《花花公子》的发行量达到了700万之巨,是21世纪初《纽约客》、《时代》、《娱乐周刊》发行量之总和。

那个时期,社会名流成为《花花公子》常客,好莱坞女星索菲亚·罗兰、伊丽莎白·泰勒、简·方达、莎朗·斯通、金·贝辛格,名模纳奥米·坎贝尔、辛迪·克劳馥,歌星麦当娜都争当其封面女郎;鲍伯·迪伦、比尔·盖茨、约翰·列侬和大野洋子、马丁·路德·金成为访谈嘉宾;现任美国总统川普登上1990年《花花公子》的封面。《花花公子》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。

《花花公子》使得创始人休·赫夫纳成了亿万富翁,他随即开拓了品牌的事业,涉足电影、唱片、演出、娱乐、旅馆、服装、餐饮、赌场等等,其中“花花公子俱乐部”占据了美国夜总会的很大份额。《花花公子》从一本杂志成功地开拓一个国际强势品牌,2008年在World Brand Lab的《世界品牌500强》排行榜中位列第233位。

1986年花花公子服饰品牌进入中国市场,但品牌管理并不是情色大亨休·赫夫纳所擅长的,花花公子服装在中国很快成为皮尔卡丹那样的地摊货。

 80年代花花公子开始走下坡路,一方面受到《阁楼》和《好色客》等更为裸露的新兴杂志排挤。另一方面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,1981年里根当选总统,美国进入新保守主义时代,美国司法部对色情行业进行打压,《花花公子》在沃尔玛、7-11等各大便利店被迫纷纷下架。最为关键的是受到网络色情的兴起,更是使成人杂志备受重创。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《花花公子》来说可谓雪上加霜,股价由6.2英镑急跌至1.55镑,甚至面临破产威胁。

2010年后,《花花公子》开始转型,减少了出版,发行量仅80万册,2016年宣布不再刊登女性裸照,目的是让《花花公子》更加现代化,人们上班时间阅读也不尴尬。同时启动了花花公子电视台Playboy TV和网站,取得不错的业绩,花花公子开始进入品牌事业的第二次高潮。如今花花公子主要精力用在品牌的授权开发上,其收入也主要来自品牌的授权。

整个《花花公子》的历史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缩影,有太多的品牌故事值得分享,期待继续关注。